山西小吃莜面栲栳栳莜面窩窩

時間:2022-04-02 熱度: 欄目:地方美食
簡介

“莜面栲栳栳”(栲栳kǎolǎo)是山西高寒地區(qū)尤其是忻州地區(qū)的一種面食小吃。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,形狀像斗的容器。也叫“笆斗”。“栲栳栳”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,因其形狀象“笆斗”,民間叫“栳栳”。是用竹篾或柳條編制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,形狀象斗,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,因“栲栳栳”形如“笆斗”故得名。在河北省張家口的張北縣,尚義縣,沽源縣,康保縣,崇禮縣,承德市的豐寧,圍場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,烏蘭察布市涼城縣、卓資縣、豐鎮(zhèn)市及察哈爾右翼中旗、錫林郭勒盟南部。山西大同市的左云縣、陽高縣也比較被大家所歡迎。

山西小吃莜面栲栳栳莜面窩窩

copyright ysgegenfen

內容來自ysgegenfen


歷史文化

莜面栲栳栳,在內蒙古地區(qū)也叫莜面窩窩,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(qū)民間的家常美食,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。其制法、名稱來歷,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。民間相傳,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,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,老方丈特制了這種莜面食品以款待。李淵問:“手端何物?”老方丈答:“栲栳栳”。栲是植物的泛稱,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(《辭?!罚?。唐寅有詩云:“琵琶寫語番成怨,栲栳量金買斷春。”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。后來李淵當了皇帝,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。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,路過靜樂縣,看莜麥初收,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傳給當?shù)亍T俸髞磉@種民間面食傳遍了晉、陜、蒙、冀、魯?shù)鹊?,成為北方山區(qū)人民的家常美食。民間還有一種說法,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,用的就是這種面食犒勞三軍,一舉建立大唐王朝,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。
葛根粉管理系統(tǒng)


此是民間傳說,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間除了是家常美食外,確實還有犒勞親朋貴賓之意。在雁北和呂梁山區(qū),人們賦予吃莜面栲栳栳以“牢靠”、“和睦”等美好象征。每逢老人壽誕、小孩滿月或逢節(jié)待客,多以此進餐。山區(qū)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,新郎新娘也要吃,意謂夫妻白頭到老。年終歲末時更要吃,以祈全家和睦、人運亨通。

美食習俗多來源于地方物產與歷史傳承。大同廣為流傳著這樣的諺語:“四十里莜面,三十里糕,二十里蕎麥面餓斷腰。”說的是人們吃了莜面,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,而吃了蕎麥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。故這里的人們對莜面特別鐘愛,奉為至寶。莜面窩窩、莜面魚魚成為天鎮(zhèn)獨特的風味食品。山西北部高寒地區(qū),盛產莜麥(也稱燕麥、玉麥),從民謠“雁北三件寶,莜麥、山藥、大皮襖”就可見一二。過去艱苦的自然條件鍛煉了山區(qū)人們雜糧細做的本領,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,野生葛根粉,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;而新女婿春節(jié)登門也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面飯。莜面栲栳栳,就是這種莜面飯的一種,因形似“蜂窩”,所以當?shù)乩习傩找卜Q其為“莜面窩窩”。其制法關鍵有三:一是沸水和面,二是快速搭卷,三是掌握火候。

ysgegenfen.com



做法

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: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,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,食指卷一個,做成如“貓耳朵”似的筒狀形,長寸許、薄如葉、色淡黃。做好后,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。然后像蒸饅頭一樣蒸熟,熟時即香味撲鼻,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,使人聞之垂涎,胃口頓開,食之香醇異常,回味無窮。 copyright ysgegenfen

本文標簽:

閱讀全文
猜你喜歡
欄目熱點
相關文章
?